偶尔看到一个老外写的两句诗:“爱比思念厚,比回忆薄。”
简单的字眼,直白的语言,但感觉有种奇异的张力。像唐僧师徒西行时遭遇的统天袋,管他金箍棒还是肉身,春色还是谎言,照单全收,有很强的包容性。
我承认,对事物的认知和喜好,自己的确有点怪异。极好的可以记住,不好的也可以印象深刻。
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个老夫子,书没读过两句,最大爱好是吟点诗。
一天,他拿了首五言诗来给我读。据说是酝酿了很久的得意之作。我一看,傻了眼,心里极度伤感,为了自己的无知。
总共二十个字,我只认识三个。每个字的笔划都在三十划以上,是在深山老林里考古得来的,能读懂的,应该只有类猿人。
在诗上面,别人是才气过人,他单纯是勇气过人。
思念,是爱的一种形式;爱,最终会消失在回忆里。所以,那个老外说,爱,要比思念厚,要比回忆薄。
这样总结,我很喜欢,觉得比《诗经》的“昔我往矣”还要好。
在思念中浸淫过,又错过了爱,在回忆中感伤,这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经历,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总结出来。
都说失恋者是诗人,在我看来,这句话有失公允。
男人失了恋,会想到喝酒;女人失了恋,会想到哭。应该没有谁马上拿出一张纸来,平仄平,仄平仄地填下去,然后折成纸飞机,随手一扔,扔到编辑部去。
再说,如果喝酒和哭,都带着点诗意,那世界也是疯狂的。
我简直难以想象,每人手执铜镜一枚,哭两秒钟,就端起来照一回,有诗意了再接着哭,没诗意还要检讨了再哭,那一定是在精神病院。
凭直觉,我认定那个写诗的老外,笑吟吟在键盘上敲出了那几个字,纯属在找乐子,不见得就有多么感伤的往事。
外国人也有闹感情饥荒的么?廊桥上的遗梦,应该也是现实多于虚幻。
比起胡兰成和张爱玲的“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”,自是另有一番风光旖旎。
那种异国情调,我也羡慕得很。
躲不开思念的纠缠,日子一长,就上了瘾,每天不想上几遍都不舒服。但是此君思念彼君,彼君不见得思念此君,这种不对等,才是最难堪的事。
但不管怎么说,思念,成全了爱。
单相思的爱最无辜,但多少也有存在的理由。
曹植得了玉带枕,无奈“洛神”躺在哥哥的怀里,再没有感情也有了子女。
所以我不喜欢他的《洛神赋》,里面有太多我不认识的字,时不时要翻字典,难免太缺乏“诗意”。
相比之下,还是读他爸爸的“何以解忧”的好。说到曹操,我也要严厉批评他在战时的小资情调。攻城就攻城,哪有闲功夫写诗?
思念是薄,回忆是厚。在厚与薄之间,是躲不开的爱。
在爱的背后,又有多少欲说还休的故事?山泊和英台化蝶前的相爱,杜甫月下忆着“舍弟”,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悲鸣,一个比一个经典,却都成为过眼烟云。